3月10日,在河南油田春136井场,油服中心西部维修测试队成功完成规模化二氧化碳驱油施工, 累计向地层注入176吨二氧化碳, 相当于封存440辆家用轿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碳驱油技术是绿色增产重要途径,对油田绿色转型发展意义重大。”西部维修测试队队长李强说。
该队在30天内掌握二氧化碳超临界注入技术,今年以来,已完成二氧化碳注入7000吨。
河南油田积极探索从传统油气技术服务商到“传统业务+绿色” 技术服务的转变,持续向“新”发力、向“绿”而行,打通创新链条, 革新环保技术,加快数智化赋能, 提升“绿色实力”。
革新环保技术,解锁"绿色密码"
3 月7 日, 在河南油田双新409X1井作业现场,自动化修井机起出的油管整齐排列在船型围堰中,油管附着的油污水通过引流管精准回收到凹槽容器中。
“船型围堰从源头杜绝了污染风险。”在施工现场,HN-XJ105联队班长李天山开心地说。
过去,每个作业现场需要铺设近600千克防渗膜,不仅产生大量塑料固废,还有污水渗漏风险。
油服中心技术团队攻克防渗漏技术、快速拼装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模块化设计的船型围堰不仅能重复使用,还实现了99.7%的油污水回收率,单井作业时间缩短20%, 环保效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油服中心安全环保健康管理室副主任余伟算了一笔生态账:自首批7套船型围堰投入使用以来,已在15口作业井应用,累计减少塑料固废7200千克。按照油田年作业井数测算,全面推广应用船型围堰年均可减少固废1152吨,节约危废处理成本60余万元,环保效益显著。
打通创新链条,锻造绿色发展"硬核实力"
3月10日,在河南油田双H12- 238井的作业现场,油服中心工程所自主研发设计的大通道穿越式打捞工具大显身手:面对井深2400米的复杂井况,在传统工具多次打捞无果的情况下,新工具一次成功打捞出全部落物,单井作业周期缩短7天。
“我们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打通创新链条,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工程所所长张春贵介绍。穿越式打捞工具投入使用以来,解决了30口井的打捞难题,成功率由74%提升到90%,累计节省作业工期30天,相当于减少883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油服中心构建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即基层班组聚焦绿色生产实际,提出问题,触发创新“按钮”; 基层QC攻关团队开展现场技术攻关,解决“小微”难题;工程技术、设备管理等部门联合大师工匠,全面开展技术创新、试验和推广应用,锻造绿色转型的“硬核实力”。
截至目前,该中心完成231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43项。其中, QC成果“修井现场油管举升装置的研制”实现了井口无人化操作,斩获2024年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金奖,也标志着油田井下作业迈入智能化发展的新赛道。
数智化赋能,构建绿色发展的"智慧大脑"
走进河南油田油服中心生产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各作业现场传来的实时画面:由175个监控探头构建的“全天候电子岗哨”,将现场施工情况、油管清洗状态、污水处理流程尽收眼底。
数智化正改变着传统作业模式。智能监控系统对现场员工实现360度无死角的安全防护,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8%,本质安全基础得到大幅提升;200余台特种作业车辆安装上跟踪报警系统,不仅能实时优化行车路线,还能及时发现车辆油耗异常,与安装前相比,车辆燃油费用同比降低30%。
“我们正加快推进DeepSeek大模型与作业系统的融合应用。”油服中心副经理刘云滔表示,“通过构建‘施工进度可视化、质量管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推动作业施工提质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