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正文

敬业集团:绿色钢铁征程中的领航者

时间 : 2025-04-25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敬业集团是以钢铁为主业,兼营钢材深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国际贸易、康养旅游等的跨国集团公司。集团下辖总部钢铁、乌兰浩特钢铁、英国钢铁、广东敬业钢铁、广东粤北钢铁、华西特钢、连云港兴鑫钢铁、营口中板等生产基地,现有员工4万名。2024年集团销售收入3685.69亿元,全国50 0 强企业名列8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 0强31位,连续四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单,2024年排名314位。荣膺“钢铁行业改革开放40 周年功勋企业”“2017京津冀最具影响责任品牌”“钢铁企业A+级竞争力极强企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注重创新研发,主要产品有宽厚板、热卷板、冷轧及涂镀产品、棒线材、型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现状突围:从环保“生命线” 到“花园工厂”的蝶变
        钢铁, 曾被视为工业的“ 粮食”,也一度是环境压力的重要来源。传统钢厂“傻大黑粗”“黑脏乱”的刻板印象,是行业发展初期难以回避的阵痛。敬业集团从建厂之初就深刻认识到,环保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敬业集团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主动出击, 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基因。截至目前,集团在环保领域的累计投入已超过120亿元人民币。从烧结烟气的超净脱硫脱硝,到高炉煤气的精脱硫;从覆盖全厂区的无组织排放在线监测,到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敬业集团以前瞻性的视野和魄力,实施了超过50项重大环保技改工程。2021年,敬业集团总部钢铁板块被评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 其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分别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50%、65%和70%以上。这不仅是冰冷的数据达标,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
        除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敬业集团还致力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集团精心构建了“煤气—发电、蒸汽—供暖、炉渣—建材、工业水—回用、除尘灰—提炼锌锭”五大内部资源循环圈,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每年,约580万吨工业固废得以资源化利用,转化为有价值的建材或能源,相当于减少了5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更是高达98.86%。昔日的工业排放物,在这里变成了宝贵的资源。从达标排放到超低排放,再到如今的“花园式工厂”和“河北省工业旅游示范企业”,敬业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钢铁制造与优美环境可以和谐共生。

创新路径:氢能领航,智造赋能,全球协同

氢能冶金:抢占低碳冶炼制高点
        在全球钢铁业探索脱碳路径的进程中,氢能冶金被寄予厚望。敬业集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前沿趋势,果断布局。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集团积极研发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这是一种颠覆性的炼铁工艺,以氢气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和燃料,从源头上大幅减少碳排放。目前,敬业集团的氢能冶金试验线已在稳步推进中,并规划在2025年建成百万吨级的氢基直接还原铁生产线。一旦规模化应用,其碳排放强度预计将比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降低60%以上。这不仅将是敬业集团自身减碳的里程碑,更将为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引领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智能制造: 点亮“ 黑灯工厂”的未来
        在敬业集团的绿色蓝图中,智能化与绿色化是相辅相成的“双螺旋”。集团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将其深度融入生产、管理、物流等各个环节,以“智造”赋能绿色发展。废钢是重要的再生资源,但传统的人工判级效率低、主观性强。敬业集团与技术伙伴合作,集成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开发出废钢智能判级系统。摄像头自动扫描,AI 算法精准分析,废钢的等级、杂质一目了然。这套系统将人工干预降低了90%,收购效率提高了3倍,每年仅质检环节就能节省成本约800万元。这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废钢利用的精准度,为后续的绿色炼钢奠定了基础。
        为加速推进敬业集团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进程,由敬业集团本部智能信息部牵头,与高品钢科技紧密携手,以高品钢科技冷轧一期轧后库作为试点区域,以“5G+智能化天车”项目为突破口,开启了一场颠覆传统的技术革命。过去依赖人力的库区调度与操作,如今已被高度自动化的无人天车系统取代。在5G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性保障下,天车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钢卷的抓取、运输、堆垛。 AI视觉技术赋能的车辆识别系统、安全防护系统,以及连接了多个业务系统的智能库管平台,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智能仓储标杆。曾经充满安全风险的冷轧钢卷拆捆作业,如今已由机器人精准完成, 拆捆成功率高达99%,推动着车间向着无需照明的“黑灯工厂”迈进。

全球并购与技术反哺: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
        敬业集团的绿色革命并非局限于本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 和行业兼并重组的号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布局。其中, 2020年对英国第二大钢铁企业—— 英国钢铁公司(British Steel)的重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这次跨国并购不仅是敬业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更被视为一次潜在的“技术反哺”机遇。英国钢铁在特种钢材、轨道交通用钢等领域拥有悠久历史和技术积淀,其在能效管理、部分环保技术方面亦有可借鉴之处。通过并购整合,敬业集团不仅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和更广阔的资源配置平台,也为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反哺国内基地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创造了可能。这种全球视野下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无疑将加速敬业集团在全球绿色钢铁版图中的崛起。从重组乌兰浩特钢铁,到布局广东泰都、粤北钢铁,再到合并营口中板,敬业集团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并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规模效应,也为其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社会责任:共享发展成果,赋能共同富裕

员工福祉:打造有温度的幸福企业
        敬业集团坚信,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集团持续实施“薪酬倍增计划”,员工年平均收入达到12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160%。除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集团还为员工提供了全方位的福利保障:高标准的免费年度体检、员工大病医疗费除医保报销外由集团全额补助、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员工可享受免费出国旅游……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员工满意度连续五年超过95%。同时,集团高度重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敬业工匠学院”,每年为超过1.2万人次提供技能培训,高级技工占比已提升至45%。这不仅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了通道,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益担当:反哺社会,助力振兴
        饮水思源,回报桑梓。敬业集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集团始终不忘初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在扶贫、救灾、修路、建校等公益领域累计投入已超过8.3 亿元。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集团注资5000万元成立河北敬业公益基金会,设立“李赶坡助学基金”, 专项奖励和资助家乡平山县的优秀学子和贫困学生,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发放助学金3441万元,惠及1.2 万人次。在重大灾害面前,敬业集团总是挺身而出。新冠疫情期间, 向湖北等抗疫一线捐款捐物达2500 多万元;2 0 23年河北涿州等地遭遇洪灾,集团第一时间捐款2000万元,并积极参与援建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此外,集团还投资5亿元建设钢城路、环厂路等, 累计达10 0多公里,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高标准打造新农村, 助力乡村振兴……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了力量。

未来引领:擘画全球绿色钢铁领军者蓝图
        站在建厂 35周年的新起点上, 面对全球钢铁产业深度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机遇,敬业集团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打造全球绿色低碳、效益领先的钢材和金属制品供应服务商。低碳技术路线图已经绘就:氢冶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是重中之重,力争到2025年建成120万吨氢基直接还原铁项目;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目标到2030年清洁能源在集团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至30%。智能化升级的步伐将继续加快,5G、AI、边缘计算等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物流、管理等全流程,推动效率、质量、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集团将继续深化非钢产业布局,增材制造、康养旅游、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元化板块将与钢铁主业协同发展,构建更具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产业生态。国际化战略也将持续推进,依托英国钢铁等海外基地,深化全球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

结语
        从燕赵大地起步,到业务遍及全球;从传统钢铁制造,到绿色智能先锋。敬业集团35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自强不息、创新突破的缩影,更是中国钢铁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拥抱绿色未来的生动写照。敬业集团的“绿色钢铁革命”,并非孤立的技术革新, 而是一场融合了环保投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全球协同以及社会责任的系统性变革。在“双碳”战略引领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敬业集团证明了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彻底的自我革新,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以敬业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将继续以技术和责任为双翼,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赛道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贡献坚实的“钢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