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港口日照港视察时强调:“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
山东港口日照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港口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以实际行动蹚出了智慧绿色港口发展新路,建成投用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实现港口运营“含金量”与“含绿量”齐头并进。
美丽港口,以有形的绿书写绿色生态画卷
聚焦“绿色港口建设”与“环境品质提升”两条主线,山东港口日照港以“精心筑园、精准抑尘、精细治污”为抓手,大力实施“美丽港口行动”,打造“碧海蓝天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生态港口样板。
以园林绿化与景观美化相结合,制定“园林式港口”建设中长期规划,创新性地将“园林式港口”建设融入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中,统筹绿化景观布局,协调港区整体风貌,“见缝插绿”“路侧添绿”“拆墙透绿”,综合运用各种造园元素,融入港口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园林式港口”。2024年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形成公园101个,港内绿化面积超186万平方米,年碳汇达2968吨,实现串珠成链、融景成园,极大美化了港口环境,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港口生态环境标本兼治,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动态修订《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夯实生态环保基础。2024年9 月,印发《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工作方案》,确立“1225”目标任务:以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为总目标,推进交通强国绿色试点、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双线突破,打造石臼港区南区、岚山港区南二突堤两大示范港区,实施运输结构优化、能源体系升级、污染深度治理、绿色技术攻关、生态建设提质五大攻坚行动,构建降碳减污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新格局,推动传统港口向绿色生态港口转型升级。
构建全域网格化管控体系,划分57个生态网格,建立20类181条标准化检查体系,形成22 0 0余项定制化管控标准与“五定”责任清单,实现环境监管精准到格、责任到人。创新编制港口移动源排放清单,涵盖港口机械、集疏运车辆、船舶等5类排放源,运用差异化测算模型量化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构建动态监测数据库, 为靶向治污降碳提供决策支撑。同步实施港区景观升级工程,完成38 万平方米建筑立面、货场苫布等区域特色化涂装,通过道路网络与铁路廊道景观化改造,打造“蓝绿交织、港景交融”的生态港口形象。以“网格治理+ 数字赋能+ 生态重塑”三维联动,形成环境治理与空间品质双提升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自主研发“山港润”抑尘剂, 适用70余种散货物料,综合抑尘率达99%以上;牵头编制《港口散装物料堆场抑尘剂及应用规范》,成为国内港口行业首个散装物料堆场抑尘剂标准。落实粉尘防治“六个全部”,推广应用“皮带清洗”“流程封闭”和“干雾抑尘”等技术手段,完善港区防风抑尘墙、喷淋设施等布置,在石臼港区南作业区建设9300米防风抑尘墙和800余支喷枪组成的洒水抑尘系统;持续落实港内运输车辆围挡和车轮冲洗、空堆场和未作业货垛苫盖等措施,加强港区施工活动扬尘治理,实现粉尘防治全方位全流程控制。2024年牵头编制并发布全国首个沿海港口专业化干散货码头粉尘污染防控标准和铁尾矿基材料应用、散货抑尘剂喷洒规程3项环保技术团体标准。
实施全域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完成石臼港区东西作业区、南作业区和岚山港区南作业区危险品堆场、散货堆场、油码头和油品长输管道污水等区域收集和处理系统改造升级,其中港内建筑物、候工楼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8处,实现各类污水纳管或自处理100%达标。构建港区生态循环水系统,实现对排水管网和站点的远程监管、集中控制、智能运维。会同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编制《日照港“五类水” 问题诊断与改造方案研究》,建立港区雨污水“查、测、溯、治、管” 五维管理体系,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严格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工作台账,加强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工作排查,规范固体废物分类收集贮存标准,严格生产、生活垃圾处置和无害化处理,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和转移联单制度, 加强危废贮存场所管理维护,获评日照市首个“无废港口”称号。
全域降碳,以无形的绿构建低碳运输枢纽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核心节点和“一带一路”海陆交汇枢纽,日照港依托瓦日、新菏兖日两条千公里级铁路,海路双向联动优势,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流程化改造,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公转管道”“公转管带”,减少公路运输碳排放,构建绿色低碳运输新生态。2024年非公路运输占比同比提升4%。
抢抓国家“公转铁”政策机遇,发挥两条铁路直通腹地的资源优势,建成并启用全国沿海港口首个路港集疏运指挥中心,国铁、地铁、港铁“三铁合一”,保障供应链稳定畅通,实现日照地区、临沂临港地区铁路货物运输计划一体化编制、调度一体化指挥,铁路集疏港量连续3年突破亿吨,有效降低公路集疏运碳排放。推进“一箱制”运输通道建设,实现焦炭“散改集”“一箱制”常态化发运,减少公路运输碳排放。建成亚洲综合能力最大的管状带式输送机系统, 全长30.1公里,形成矿石从港口直通钢企全程封闭运输的联运新模式,双线年运输能力4000万吨,在粉尘和空气污染物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建设推进项目。建成5条原油长输管线,总长度超30 0 0公里,成为全国原油连接管线最长、年通过能力最强、大中小泊位配套最全的亿吨级原油集散地,每年降低碳排放约12万吨。
紧扣“低碳发展”主线,以优化能源结构为核心,构建“清洁替代+能效提升”驱动体系,大力实施“油改电”“油改气”等措施,加速推进用能结构向绿色低碳深度转型,2024年清洁能源占比达57%, 实现五类专业泊位岸电全覆盖,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318吨,打造出港口能源结构优化可复制推广的实践范式。
坚持“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全域推进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系统融合,在岚山港区建成2台分散式风机,年发电超3000万度;启动3台风机建设,建成后年风力发电能力将超8000万度。未来在石臼港区建成5台风电机组,全港总装机容量达到67MW。推进港区光伏建设,利用港区仓库屋顶等空间,完成24MW光伏系统建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实现能源结构向绿色化、集约化深度转型。
研究超级电容等大功率电储能技术在港区应用,探索以“储能+换(充)电”电站的模式进行调峰调谷。首创“自动装车系统+电牵智慧”国内智能化电动火车联合装车楼作业模式,运用“5G数传电台远程操控+超级电容储能” 技术,破解传统火车牵车系统土建投入大、润滑油污染严重及作业长度受限等痛点,较传统模式降低能耗80%,实现了零排放、低噪声的绿色作业。
打造“油改电”“油改气”多元驱动的绿色机械生态体系,重点推进电动集卡、空箱堆高机等流动机械清洁能源应用技术攻关, 配套建成4座智能充换电站,投用180辆纯电自卸车及集卡车, 2025 年纯电作业车辆将突破300辆,年降碳2万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投用2 5 6 辆电动汽车取代原有工具车,其中,加快推进传统燃油环保车辆更换,投用110台新能源环保车辆,计划2026年实现港区环保车辆10 0%电动化,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 0 0吨。同步探索氢能机械与LNG动力替代, 建成岚山港区L NG加气站,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水平运输车辆清洁低碳应用,为港口流动机械低碳转型提供实践样板。
构建“智改数转+轻量化设计” 节能体系,实施空气能热循环系统、集装箱轨道吊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项目攻关,其中“超大型港企直通联运系统全流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日照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创新自压式火车装车作业,利用装车储罐自身高液位势能替代泵组动力,年降碳11吨。创新液冷多传动系统,配套免润滑系统,降低运维成本40%,综合能耗下降15%。参与编制《我国港口节能降碳路径及关键技术》行业标准,获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呈现常态化。构建“建改联动+激励协同” 岸电建设推广体系,严格落实新建码头同步建设岸电设施的要求, 实施“新建标配+存量改造”工程, 2024年完成12个泊位岸电设施建设, 实现专业化泊位全覆盖,突破大型干散货船岸电连接难题;全年完成船舶接电同比增长29%,探索“协议约束+政策激励+流程优化”三位一体推广机制,通过优先靠泊、费用减免等措施提升船舶接电意愿,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全泊位类型+全船型适配”岸电应用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山东港口日照港将锚定“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的目标,加大科技创新研发运用,加快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持续放大港口枢纽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港口力量。
(孟忠泽,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