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环保动态 > 国内动态 正文

绿染矿山映北疆镌刻在草原深处的绿色答卷——内蒙古玉龙矿业:智能矿山与绿色发展的价值样本

时间 : 2025-05-26     来源 : 未知     作者 : admin     点击 : 次     

          “矿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景中”。阳春三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深处, 一座曾被认为与生态“对立”的矿山,正以颠覆性的姿态重塑人们对矿业的认知,这里没有漫天扬尘与机械轰鸣,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的景观带、智能化生产线和与草原生态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企业,内蒙古玉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龙矿业)通过十余年探索, 以“开矿不见矿”的生态智慧,给出了一个中国答案:在1.7093平方公里的矿区里,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双螺旋基因催生着革命性变革,书写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2 0 2 4年,这家扎根西乌珠穆沁草原22年的企业,不仅采选矿总量均创出历史新高,更以359.85 万元的生态修复投入完成3.4公顷土地治理,让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00%。
         如今,从全尾砂膏体充填技术的突破到重金属污染减排项目的推进,从智能矿山建设到牧企共建实践,玉龙矿业用行动证明:绿色矿山不是理想主义的口号,而是创造效益的实体经济模式。


 
智能矿山革命:8亿技改重塑矿业基因
        在内蒙古的崇山峻岭间,玉龙矿业的地下矿井正悄然上演着一场静默的科技革命。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云层,位于地表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早已灯火通明。大屏幕上,一幅立体的矿山三维地图正实时跳动着不同颜色的光点,井下的电机车正沿着轨道精准行驶,主溜井处的破碎锤正根据矿石大小自动调整敲击频率,这套如同 “矿山大脑”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整个矿井的运转。
        走进调度室,玉龙矿业工作人员正盯着屏幕上的“一张图”监控系统,矿用卡车在井下巷道的行驶轨迹、铲运机的装载量、提升机的运行速度等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下井要揣着图纸摸黑走, 现在连矿石颗粒都在系统里‘说话’,我们的矿山像被装了X光机。” 玉龙矿业技术员指着中控室大屏感慨。
        截至2024年底,玉龙矿业累计投资了8.01亿元,对采矿、选矿系统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其中2024年实施的11 项智能矿山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单年数字化投入突破3171万元。
        而这仅是玉龙矿业智能矿山建设的冰山一角。事实上,铸造这场转型的基石始于2013年。早在2013 年,玉龙矿业便启动了采矿整合技术改造项目,拟对开拓系统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实现各生产环节正规化和标准化,推行机械化换人与自动化减人。
        其中,2024年重点建设的全尾砂膏体充填系统最具代表性。据了解,这个集合三维建模、数字孪生技术的自动化充填站,通过19个子系统的数据联控,不仅达到日处理1800立方米尾砂的行业领先水平, 更令传统采矿中的尾矿库安全风险大幅度降低。
        “自充填工程实验室与玉龙矿业联合成立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项目研发团队成立以来,我们在技术攻坚上集智汇力、创新创效,形成发明专利技术,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工程保障。”项目总负责人寇云鹏说道。
        随着技术的突破,为玉龙矿业带来了权威认证的“三级跳”:从2019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3 年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再到2024 年跻身“专精特新”行列。
        同时,安全防线同步迎来了质变。20 2 4年,玉龙矿业投入3133 万元建设的“天网工程”和数据存储私有云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的“云上存储、园区内流转”,确保了工控系统数据网络存储的安全性; 尾矿库无人机安全巡查,效率提升了50%,巡坝周期得以缩短,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实现了隐患的及时发现与处理。井下作业面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安全预警设备,确保了对作业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和全面控制。
        如今,玉龙矿业用十年时间, 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基因迭代,这座草原深处的矿山,也用数字化钥匙打开了传统矿业转型的密码锁。

固废再生密码:尾矿困局的草原解法
        在尾矿生态治理的棘手问题面前,玉龙矿业另辟蹊径,提出了一项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实现 60% 以上尾砂的资源化再利用,让这些曾经被视为 “废弃物” 的尾砂重新回归生产流程,开启全新的循环之旅,既化解生态困境,又挖掘潜在价值。
        站在膏体充填站观景台,玉龙矿业工作人员指着传输管道解释: “这些灰浆正被送往地下采空区,每立方米包含90%尾砂和10%新型胶结材料。”
        据了解,玉龙矿业尾砂、废石实现综合利用,大部分尾砂、部分废石用于井下采掘及充填作业。目前玉龙矿业共有充填站两座,构成了固废循环的闭环体系。
        其中,建成于2015年的永久充填站经历两次技改后日处理量达1200立方米,而2024年6月建成的膏体充填站则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控制,将铅锌银矿尾砂转化为井下采空区的“生态填充剂”,充填能力可达每天100m³/ h。
        这项技术的环境效益自然不言而喻,根据“十三五”减排核算不难得到量化:目前1400t/d生产线可减排重金属污染物1400千克。
        据统计,玉龙矿业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项目为矿山带来了“经济+ 生态”双重红利,有效解决了矿山充填料不足、传统充填工艺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实现了充填过程的无人化操作,充填成本下降4.51元/m³,生产效率提升5.89%, 矿石贫化率由15%降低至10%;尾矿库服务年限延长,溢流水回用补充选厂冬季用水,尾砂利用率提升15%,年减排尾砂超5万吨。
        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草原地表。根据生态恢复立地条件分析实施的“复层绿化”工程,已累计投入1.8亿元完成3.4公顷生态修复,矿区绿化覆盖率突破100%,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与矿业活动协调发展。
        在2024年255.47万元的治理计划中,359.85万元超额投入的背后, 正是玉龙矿业“能覆尽覆、能硬尽硬”的生态承诺。
        如今,矿业固废的“消解—再生”模式更创造出了超强的经济价值。通过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改革,玉龙矿业将下行开采转为上行回采,极大提升了资源回收率,每年废石运输成本也大幅减少。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这种“吃干榨净”的资源利用策略,支撑了玉龙矿业在2024年实现5.46亿元的利润总额,环保投入最终反哺经济效益的路径愈发清晰。

擘画绿色蓝图:从草原标杆到全国示范的新跨越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研究谋划“十五五”规划体系的承上启下之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站在这关键节点,玉龙矿业的2025年规划展现出更大的绿色雄心。
        2025年,玉龙矿业明确指出, 将牢固树立“资源为先”理念,全面推进“333探矿增储战略”,通过在生产区内“就矿找矿、探边扫盲”,采取井下生产探矿、地表找矿勘查、深部勘查三个手段;在探矿区内“加速探转采、增储不放松”,实现“1118高地、外围(Ⅱ) 区、矿权周边零星分散资源”探矿增储三个目标,为可持续发展筑牢资源根基。
        据了解,1118高地铅锌矿坑探项目是由长春黄金设计院设计,投资约1.25亿元,项目主要是为验证勘查储量及为后期深部开采做前期准备工作。2023年9月1日立项批复, 2024年6月10日正式开始竖井掘进施工。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竖井掘进495.4m,开挖量14040.14m³,支护量3836.05m³,完成投资1756万元。
        不仅如此,玉龙矿业更富深意的布局则在牧企共建中展开。2024 年,玉龙矿业向嘎查学子捐赠5.3万元的助学行动,延续着企业“修路供电、捐资助学”的20年传统,这种将“绿色矿山”拓展为“绿色责任”的胸襟,使得玉龙矿业在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后, 继续向着“全国非煤矿山示范标杆”的目标迈进。正如玉龙矿业负责人反复强调:“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从地表复绿到井下智控,从尾砂重生到社区共荣,玉龙矿业的绿色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当多数矿业企业还在权衡环保成本时,这家草原深处的企业已用22年实践验证: 绿色投入从不是负担,而是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在未来,作为山金国际旗下核心创新主体,内蒙古玉龙矿业将用智能化改造突破传统路径依赖, 以绿色技术构建矿业新质生产力, 其“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的创新闭环,将为行业输出可复制的转型样板。在膏体充填泵的轰鸣声中,羊群安然掠过复绿矿区,这张来自草原的绿色发展答卷,终将在更辽阔的土地上续写新篇。
       (韩明越,内蒙古玉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