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24-12-19 来源 : 未知 作者 : lyy 点击 : 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要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态生活良性循环,必须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业生产未来的需求增加,资源环境面临很大的挑战,邢可霞指出,守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让优美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邢可霞
邢可霞指出,农业绿色发展基本内涵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来养护生态系统,提升服务功能,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形成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其实本质就是改变过去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高质量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转向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加强产地环境的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上来。
从长远来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必然要求,关键还是要靠科学技术破解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品质不高等问题,实现“吃饱”与“吃好”的有机统一。
邢可霞强调,农业绿色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个是农业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第二个是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第三个是激励引导与制度约束的关系。未来的新形势下,要重点抓好农业绿色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抓资源节约,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抓清洁生产,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抓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抓产业转型,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抓生态修复,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共政策学者、博士、教授杨尚宝
杨尚宝博士作了“绿色化智能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秉承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他首先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化、资源的全面节约、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的推动双碳工作等归纳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五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中有很多具体政策和制度的建设、设计,他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但是如何推动这方面工作?在高质量发展意见文件中也提出了,要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融合,把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来。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技术要融入其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有所拓展。
下一步的发展抓手,他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绿色化,另一个是数字化或者叫智能化。我们的智能化是基于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展的智能行为,所以智能数字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智慧水务和数字环境,它是一个完整的新的数字体系、智能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表述。环境资源各领域都存在着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把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包括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用数字化方式进行优化。
关于如何发展?他提出“四要”,要对国内国际形势有所判断、有所分析,掌握国际国内的变化形势,对下一步工作要有方向感;要紧跟着国家的发展战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国家战略;要及时的应对市场需求,要站在实际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市场需求是什么?要面向未来。无论技术、产业,还是经济发展,都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产业或者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当中赢得一席之地。
美丽中国的建设我国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如何建?他指出,第一个方面是把先行区建设起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体化方面等各个重要的战略领域地区,作为先行区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第二个方面是把创新示范搞起来,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搞创新示范,只有创新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才具有特殊性,具有特殊性的地方才是真正具有美丽中国建设样板的要素,所以我们在创新示范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无论是技术、经济,还是人才,各方面都具有优势。我们创新示范是一个有基础有特点,也有自己优势的;第三个是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二十大三中全会报告当中所讲的,新一阶段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乡镇和城市建设,它是把地区的区域空间优化设计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一个立体的、优化的整体来推动。所以我们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制度设计融为一体来推动;第四个方面是美丽城市建设,很多城市都在创建美丽城市,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北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特点、优势,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出自己独特的美丽城市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常纪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关键时期,尽管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他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需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工作的各项规律,准确把握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在2035年前,我国总体仍然处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期,降碳、减污、扩绿三方面的工作总体会呈现正相关性,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统筹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上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律,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使这些规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保持匹配。
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更高层面地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和经济发展工作,需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内生动力。虽面临无人在前面带路(靠自己的预测与探索)、无固定的发展路径(靠自己的技术路径验证)、无规则与标准可以遵循(靠自己制定规则与标准)、难以降低技术革新和应用的成本问题等困难,但绿色低碳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绿色循环低碳、数智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融合,催生新业态与商业机会。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有序推进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和全社会行动。为了在更高层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建设美丽中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工作的推进中,要找准工作抓手和工作切入点,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提质增效、美丽城市建设等措施统筹好生态保护、污染治理、节能减碳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