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论坛展览 > 论坛展览 正文

环境与发展论坛回顾 | 对话:绿色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 : 2024-12-19     来源 : 未知     作者 : lyy     点击 : 次     

图片

主持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主旨报告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白马湖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高翔

对话嘉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共政策学者、博士、教授 杨尚宝

天博副主席、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 夏光

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杜心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石磊

 

常纪文:绿色低碳转型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如科技的问题、成本的问题,当然也会有重大的机遇,比如说中国有那么大的市场,能够把成本降低。我们来看看绿色低碳转型现在面临哪些挑战?

 

杨尚宝:绿色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机遇本身是下一步发展的抓手,挑战本身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如何把两者有机地更加友好的处理好,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绿色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全面绿色转型。那我们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就是很多传统企业还存在着高耗能、高污染、高能耗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绿色转型毕竟要花大功夫的,我们不能仅仅喊口号,而是要真抓实干,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合理管理和制度改革来推动绿色转型。我们简单的靠原有技术小改小闹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创新性或者颠覆性的技术来进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制度上面也要有所创新,否则的话,我们很难把绿色转型落到实处。

目前来讲,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一个是技术方面,一个是整个系统的优化方面。我们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绿色转型还不行,还要整体的绿色转型。再一个就是人才还需要加强,我们还缺乏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或者高端人才的有效使用,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至于在其他方面,我们的挑战很多,但是只要有人才,有创新的精神,有合理的制度改革,我相信通过大家真抓实干是能够抓住这次绿色转型机遇的,通过绿色转型能够真正使我们的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夏光:双碳目标提出来以后,社会反应很强烈,为什么呢?因为要碳达峰、要碳中和,回过头来就是要落实到几乎每个人的头上,所以大家感觉到有压力,这个压力就是我们的挑战。中央有一句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说到低碳转型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呢?我的体会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对于产业的挑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产业体系,总体上是在原来发展方式,原来投入产出结构下面形成的,总体来讲有粗放落后、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所以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要减碳,还要减污,所以产业有很大的压力。

第二个是能源,双碳问题本质上就是能源问题,就是因为含碳的高碳能源,不管是煤炭,即使是清洁的天然气也是高碳的能源,所以能源革命是最大的压力,这个来自于所有方面。

第三个是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为什么双碳对我们的生活,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压力呢?其实没什么奥妙,就是因为我们正在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就是增加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包括水、土地以及增加对物质产品的消耗,而每一样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要消耗能源,都是要排放温室气体的,所以我们越是搞现代化越提高生活水平越高碳。

第四个是来自于国家治理体系,因为我们国家管理也好,法律法规也好,标准体系也好,做出来的规划也好,都是原来在没有双碳目标时候定下来这一套制度体系,所以我们解决原来传统的问题有一套制度,但是面临双碳新的形势要求还是不太完善,所以治理要变革,而治理要变革就是中央提出的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杜心:有色行业双碳的降低就会谈到铝行业,因为铝行业是纳入八大碳市场控制排放行业之一,而且占有色行业碳排放量接近七成(65%),对于铝行业来说,可以代表有色行业面临着双碳的挑战,国际上通用认为铝行业简单说降碳只有三条路径:

第一个是降低间接排放,也就是用电用能。国家发改委和六个部门联合发布,要求2025年铝行业新能源使用比例要达到25%以上,也有很多专家谈到CBAM,对于欧盟来说,铝制品从2026年开始收碳关税。我们国内虽然电解铝能耗水平是国际一流的,是领先的,但是从碳足迹的角度上,由于我们的能源结构,一吨铝碳足迹排放可能接近12吨,对于欧盟国家,它的能源结构也有可能是2-6吨,这样能源结构带来的挑战比较大,而且这个不光是电解铝行业能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电解铝行业在新建的产能配套一些光电的资源,但毕竟涉及到全社会能源结构转型的节奏,这是间接排放领域最大的挑战。

第二个是直接排放,直接排放更多体现在技术商业化的进展,其实电解铝的直接排放虽然量并不大,惰性阳极的商业化一旦突破,那么意味着电解铝在生产环节不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释放氧气,商业化节奏如何尽快实现,这是在直接排放领域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第三个是加强有色金属的循环利用,一吨再生铝循环之后能耗只是原铝的4%。前一段国务院发布了节能降碳规划,要求到2025年底有色行业再生原料要达到24%,目前这个挑战是非常大的。中国有色行业再生体系目前还不健全,大家也都知道,上个月国家成立了新的央企中资环,我觉得行业也期待着再生金属体系的完善。

 

常纪文:最近,国家征求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纳入碳交易范围的意见,电解铝行业现在已经切切实实感受到压力。实际上北京城市排水集团一直走在节能减排全国前列,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对污水进行能源化的利用。比方说冬天用污水热能来取暖,夏天用污水来制冷,而且还把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有机协调起来了。

 

石磊:我主要结合污水处理行业谈谈双碳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污水处理行业目前看水处理指标从国家标准不断完善,还是高耗能的行业,指标排放不断地提升,是以高耗能作为代价的。现在结合双碳,要求整体在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除臭、噪声等等这些标准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要以节能降耗作为主流,作为建设单位、管理单位、运行单位,包括作为设计单位一种技术选择的首选。

第二,排水系统整体处理系统化,不简单是污水处理厂或者再生水厂,它是厂、网、河,前端有泵站,最终由再生水厂到排河,这么个系统碳排放整合的系统工程。那么在系统工程中,厂网河一体化节能降耗,统筹调度,智慧运行,整体设计到排放就形成了系统化的规划路径,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结合北排近十年厂网河一体化经验,从排水的前端一直到再生水厂出水,包括污泥入地,整体形成了降碳、替碳、固碳全流程规划实施的方案到落实。

第三,水治理领域技术储备结合国家提出总体碳达峰标准,结合水处理标准体系这个支撑目前来看,支撑力度还不够,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就30年,国外发达国家大概用了45-70年时间完成了碳达峰到这个角度,给我们国家水处理行当留的时间比较短了,要求我们在新技术研发、投入、使用、转化上加大力度,污水行当的主流技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有一百年了,基本上世界各国主流技术都是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变形产生的。结合双碳节能降耗到双碳达峰,迫切的需要最近十年二十年新的技术迭代,新的技术标准迭代,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要聚焦在替碳、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探索再生水,沼气发电,光伏,土地固碳等有一些不错的整体工程化实践的经验。如果用了光伏,用了沼气发电,这些发电上网应用,可以抵消绿电,这是政府从政策上,积极导向上,给积极探索双碳的企业一条经济上的循环,可以循环产生效益,产生投资,产生动力的一条路径。

未来十年二十年整体污水处理业态要比现在更丰富,它的产业链和经济循环比例,政府扶持力度,企业自身动力会有更有机的结合,这都是未来我们的机遇,应该说机遇大于挑战。

 

常纪文:污水是不能出口的,它是排在国内,但是我们的铝是要出口的,而且面临欧盟碳边界调节税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相信我们国家和企业肯定会做出很好的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并没有一个大的产业,因为打开国门积极应对而倒闭的,相反面对国外的挑战,我们这些产业一个个都站起来了、都发展起来了,我也相信电解铝行业也是如此。

 

杜心:我觉得我们面临挑战,包括遇到卡脖子的问题,其实对我们发展是有利的,越被卡脖子的行业,它的核心技术成长越快,我谈三点机遇:

第一个机遇,有色金属的应用。随着双碳的发展,对轻量化材料的要求,包括低空经济,对铝这样高载能轻量化的应用是极大的促进,包括在新能源领域对于导电金属的应用,这些都促进了铝和铜大量的应用,所以第一个机遇是双碳背景下加速有色行业金属原料、材料新的应用更多的方向。

第二个机遇,随着双碳发展和要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挑战,必然会倒逼整个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这个对整个行业结构优化和调整,这是对产业的一大贡献。

第三个机遇,既然有这么多挑战,那么环保节能产业在这里面也会寻找到新的发展,包括铝行业新能源的替代,碳中和的原料,碳中的燃料,氢能氨能的应用,包括惰性阳极商业化技术推广,包括在碳资产管理方面新的模式,碳金融产品,对于有色行业,这也是我们需要补上的一块能力。这既是一个短板,也是我们产业发展重大的机遇。

 

杨尚宝:关于绿色低碳的问题,第一个是正确认识,第二个是真抓实干,第三个面对挑战,第四个抓住机遇。

为什么讲正确认识呢?其实对于绿色低碳这个概念有没有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怎么全面深刻的认识,什么叫绿色转型双碳工作,这个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不能人云亦云。

在推动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讲2030年前碳达峰,还有五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就要开始搞“十五五”的开启了,所以制度设计也好,口号也好,已经打锣敲鼓已经搞完了,现在需要真抓实干,需要我们赶紧把这个工作落到实处,创新驱动、制度改革、人才优势和方方面面市场的运作,真正把这项工作推起来。

那么面对挑战是什么?因为我们对很多挑战首先要认清楚,既要认清楚,也要敢于面对,而且要善于面对,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情况都不一样,各自要面对。

要抓住机遇,我们讲绿色低碳转型最终就是要高质量发展,那么高质量发展自然会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率、品质和效益的提升。那么怎么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有具体的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各个企业、各个研究单位,包括每人,都应该真抓实干把这个机遇掌握在自己手中。

夏光:要应对这些挑战的话,机遇也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应对。

首先是产业领域它的机遇在哪里呢?第一条,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质生产力。中央已经作了部署,各种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特别是高端装备,电子产品,芯片,甚至包括航天。第二条,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这个是产业领域的巨大机遇,这个机遇可以说是无可估量。化工、钢铁、建材、铝业等传统产业不够低碳,改造它、提升它、升级它,这就是我们产业里面的新机遇。第三条,碳汇建设,我们要减碳,要增加碳汇,生态保护的修复,各种生态系统的完善,提升它的功能,这都是要进行产业活动和投资的。

能源板块机遇在哪里呢?肯定就是那四个字“能源革命”,传统能源要清洁化的利用,要建立新型能源体系,特别是要突破储能技术,常温的核聚变、氢能等等,能源行业随着低碳目标提出以后迎来了很艰难的转型,但也是很巨大的发展。

再有就是社会的机遇,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转型,要对传统的房屋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这个量又是大的不得了,光节能改造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展,这里面不知道产生多少GDP。同时,人民生活方式也是需要改的,因为我们过去是在低水平生活上面,14亿人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可能没那么大。城市化了,消耗能源这么多、消耗水这么多,还要用这么多物品,那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型循环型的适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吃的过多过油这些生活方式都得改,双碳作为一种外在的压力,反过来是压迫着我们改,所以“衣食住行用玩”六个领域是应对双碳压力都要全面改革的。

在治理体系里面的机遇,因为我们国家提出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么双碳就是现代化的机遇,我们本来可能没有应对减碳这些法律法规的,我们也没制定这些标准,那双碳目标来了要转型,我们得继续研究国际上先进经验,把它的标准拿过来我们研究应用借鉴,制度体系就逐步达到国际上先进水平。

甚至随着电动汽车,新能源,光伏这些标准是我们国家产能最大,它是新型能源,它是应对双碳的,这些领域国际上的标准,将来是由中国来引领的,这个就好了,我们引领的标准,不但对世界作出了绿色低碳的贡献,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国家的产业。在这个领域过去是西方主导,现在中国主导,这个治理体系现代化就促进了,我们说双碳目标提出转型压力很大,但是机遇确实大,我还是比较乐观,我对我们国家前景很有信心。

 

主持人:总书记讲,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的,不是别人逼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要做的,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做的。我们都保持战略定力,走自己的路,虽然中间有些曲折,但是我们走自己的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自己的事做好,稳打稳扎往前走,很多不利的东西最后都变成有利于中国的东西,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都会上一个新台阶。